4月22日,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19/2020》显示,由于过度规制,2019年至今,欧盟的营商环境持续退步,对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和经营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信心下滑,投资规模大幅下降。选择欧盟作为首要投资目的地的受访企业比例仅为24%,比上一年度下降了54.63个百分点。“当前欧盟营商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度规制。”报告发布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过度规制”给中资企业在欧经营造成三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欧盟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过度规制,导致中资企业面临更多、更高的壁垒。在外资准入方面,欧盟和部分成员国不断加强外资审查。其中,德国降低了企业接受审查的股比门槛,意大利等成员国扩大了审查范围,法国强化了外资审查机构的行政权力等。调查显示,在经历过欧盟外资审查的受访中国企业中,有48.8%的企业遭受过歧视性待遇、有78.8%的企业认为外资审查给企业带来了损害。在产品准入方面,欧盟产品标准制定与认证也存在大量隐性壁垒,导致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时屡屡受阻。赵萍指出,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参与欧盟标准制定的机会,中国产品适用的标准也很难转变成欧盟的标准。这两年,欧盟的过度规制突出体现在5G领域。欧盟及其成员国炒作“国家网络安全”概念,渲染“中国技术威胁论”,导致中国5G企业在欧盟开拓市场特别困难。赵萍表示,欧盟在公共采购、5G等方面的过度规制使中国企业遭受了各种不公平待遇,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正常经营活动。根据调查,有32.1%的受访企业在欧盟曾经遭遇过歧视性待遇,有30.1%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对外资执法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调查发现,在公共采购领域,部分欧盟成员国通过编制模糊的招标文件、制定不透明的采购流程、设置歧视性的采购条款等方式,使中国企业失去参与欧盟公共采购项目的机会。赵萍指出,欧盟不应打着法制的旗号过度干预企业的经营秩序,避免将5G问题政治化。她希望,公平待遇原则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在实践当中杜绝选择性执法和歧视性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