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稳中向好 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更趋多发

时间:2022.08.25信息来源: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在激励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专利转移转化状况保持活跃,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效显著,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稳中向好。

据悉,该《报告》已连续第六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为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2021年调查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内保护环境整体向好。《报告》指出,专利权人遭遇专利侵权比例持续下降。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专利权人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7.2%,较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为2017年以来的最低值。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企业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显著提升。2021年,我国企业遭遇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为76.4%,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较2017年提高11.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企业专利权人应对专利侵权行为更加积极主动,遭遇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逐年提高。

《报告》还显示,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力度不断加大。权利人在知识产权纠纷当中获得救济的情况是衡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一个关键因素。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案件的法院判定赔偿、法院调解或庭外和解金额超过100万元的比例为16.3%,较上年(7.3%)高出9.0个百分点,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虽然我国企业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显著提升,但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维权能力相对较弱。我国企业遭遇专利侵权后未采取任何维权措施的比例为23.6%。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越小,不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越高。其中,微型企业遭遇专利侵权后没有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为31.6%,小型企业为19.0%,分别是大型企业的13.7倍和8.3倍。受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及应对侵权纠纷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报告》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维权援助服务机制,主动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二是加快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维权成本;三是加强面向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通过政府向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为丰富和专业的业务培训和服务。

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际经贸摩擦和产业链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2021年,我国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为3.0%,明显高于上年(0.8%)。从区域分布来看,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为87.2%,其他地区共占12.8%。从产业分布来看,71.8%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企业分布在制造业。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规模越大,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越高。其中,大型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最高,为8.7%,较上年增加6.0个百分点,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7.9倍和12.4倍。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型企业因为其市场影响力大、专利布局广,更容易成为专利侵权的对象;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具有更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并且保护手段和渠道更为多元化,获得专业知识产权服务的能力更强,更容易发现市场上存在的专利侵权行为。

当前,我国市场主体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国际环境。《报告》指出,部分西方国家不断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对我国企业实施“脱钩”策略,利用国家力量阻隔我国企业进入特定市场,阻止我国企业以市场化手段获得特定零配件、软件和设备。在我国企业已经高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的背景下,“脱钩”策略增加了我国企业在挑选供应商、重组供应链过程中发生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风险。

对我国企业来说,在海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尤其是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纠纷向来就有纠纷解决费用高、海外知识产权信息较难准确获得等掣肘因素。而这些年我国能够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人才的成长速度并没有跟上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高端人才尤其缺乏。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难以独立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力度,提升纠纷应对水平。一是加强对重点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环境的研究,做好经贸活动中知识产权风险警示和防范。二是加强我国在重点国家关键领域的专利布局态势动态监测,深入开展我国与主要国家在海外的专利竞争态势分析。三是加强海外维权援助及纠纷应对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探索构建知识产权驻外工作机制。

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

专利产业化是将专利运用于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专利转移转化整体活跃;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与企业创新投入力度明显正相关;不同规模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出现分化,小微企业专利产业化率相对较低;高校、科研单位转移转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专利权人普遍认可专利产业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贡献。调查显示,针对已产业化专利对专利产品销售或利润的贡献度,16.1%的专利权人认为贡献度非常高,47.9%的专利权人认为贡献度较高,24.7%认为贡献度一般,认为贡献度较低和贡献度很低的分别只有2.9%和1.1%。

发明专利对专利产品销售或利润的贡献更高。从不同专利类型来看,专利权人认为发明专利对专利产品销售或利润的贡献度较高或非常高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类型专利,总计比例为66.9%,分别高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10.3%和17.5%。

《报告》还指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存在结构性短板。微型和初创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相对较低。2021年,我国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26.6%,成立时间在5年以下的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27.3%,均不足三成,明显低于企业整体46.8%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规模小、成立年限短的初创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能力较弱。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初创企业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重要新生力量,而能够研发并获得发明专利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处于初创企业群体的“塔尖”部分。

然而初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前期将资金主要投入研发方向之后,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场地缺乏等难题,难以有效推动专利产业化。为进一步激发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专利转移转化成效,《报告》建议,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应小微企业存活周期短、更迭快的特点,完善针对小微企业的发明专利优先审查、预审政策,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专利审查需求。二是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面向有专利产业化需求的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三是探索发挥专利作为精准识别和实施小微企业减税的政策工具的作用,积极推动以专利产业化为导向的结构性减税政策。

高价值发明专利对于企业经济活动价值凸显

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在我国加快推动实现“两个转变”的顶层设计中,高价值发明专利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明确到2025年达到12件的预期目标,同时提出“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的政策措施。

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显示:高价值发明专利呈现研发投入水平较高、产业化收益较高的“双高”特征,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的企业更加重视研发、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高价值发明专利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21年调查数据测算,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平均研发经费投入为220.6万元/件,约为企业其他发明专利(145.8万元/件)的1.5倍。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产业化收益平均达863.2万元/件,较其他发明专利(724.6万元/件)高19.1%。其中,收益超过100万元的比例达到48.2%,较其他发明专利高5.3个百分点。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高价值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达到1008.5万元/件,明显高于发明专利产业化收益整体平均水平。

在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的企业中,知识产权资产占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为36.3%,较其他企业高6.0个百分点;知识产权资产占无形资产一半以上的企业比例为21.9%,较其他企业高4.3个百分点。总的来说,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的企业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价值更高。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的企业在研发人员占比、遭遇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比例、知识产权专职管理机构设置比例等方面也都有优势。

高价值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是能够实现较高经济社会价值的专利。调查数据表明,高价值专利正深度融入企业创新活动和生产经营过程,对于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作用逐渐凸显。


   
回到顶部 | 联系我们
河北省外贸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石家庄市新合作广场 b1 1201   邮箱:87812389@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67662519/4008320700
备案编号:冀ICP备11006606号-18访问量: